2024年12月26日

读《被讨厌的勇气》| 不要用罪作为你不行动的理由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4年12月13日 13:54 |
播放

我是个社恐,很长时间,我几乎不和人讲话。小时候更是怕见到生人,家里来了亲戚,我也是躲藏起来,直到亲戚走了,我才会出来。这种内向和社恐直到我读了大学还烙在我身上。上课的时候,我不敢抬头,害怕被老师提问,害怕在众人面前开口。到了大学毕业之后,这一社恐也没有多少好转。

为什么我不愿因开口,为什么我会还害怕在众人面前呢?以前我找到了很多原因,也相信只要克服了这些原因就能改变我社恐的毛病。我觉得这是源于我成长的环境。因为我父母农忙他们也不会带我出去玩,更不会常常与他人串门,我外婆带我的时候,同样只是呆在家里,因此我小时候很少接触众人的原因,导致了我内向的结果。我把我的社恐推向原生家庭,我发现这一原因根本不能克服,也无法改变。我总不能时光穿越回去,转变那个历史场景吧。

我发现我的社恐只是一个结果,而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我无法克服的,因此我就蜷缩在社恐这一城堡中,以此为理由拒绝或者逃避社会交往。

直到我读到阿德勒心理学,我才发现我的思维是颠倒的。我社恐不是因为原生家庭或者成长环境所致的结果,而是社恐本身就是我的目的,为了这个目的我才寻找到成长环境这个原因或者理由。

我们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,往往会遵循因果规律。我们会把一件事情看成一个结果,然后去寻找这个结果的原因。如我在地下发现了煤炭,去寻找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的原因,发现在数亿年前的植被变成今天的煤炭。在心理学中这一因果论也被使用,用于对某一心理异常的解决方案。比如今天盛行的原生家庭理论,就认为成人之后的很多问题,是原生家庭造成的结果。

因果论固然有它的道理,在治愈心理异常方面有很好的用途,但是有时候,因果论也会成为人被治愈和改变的羁绊。原因成为我们逃避的理由。正如在我社恐的性格中,我认为是成长环境造成了这个结果。其实仔细想来,成长环境固然有它的原因,但是为什么我不能改变这个结果呢?其实我社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受到伤害,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抛弃,被嘲笑。害怕被伤害成为我的目的,为了这个目的我找到了成长环境这个理由。为了这个实现这个目的,我躺在成长环境这个理由中保护自己。

在教会中,这种因果倒置理论也很常见。做错事情的时候,我们会向上帝忏悔,主啊,我犯错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个罪人。我们是罪人,因此会常常会犯错。而正是因为我们的罪,我犯错也就成为理所当然。因此,罪成为我们犯错的替罪羊,成为为犯错的开脱的工具。

在耶稣所讲的那个三个仆人故事中,也同样如此。前两个仆人拿到一千银子之后,都想着怎样为主人赚的更多。而第三个仆人则因为害怕受到损失被主人责罚,而将银子埋起来。他找到的理由则是自己的忠心,主人回来的时候,依然能原封不动地把银子还给主人,完成主人交代的任务。为了完成主人保管银子的任务,成为他害怕损失的理由,也成为他不去经营的替罪羊。害怕损失才是目的,忠心主人的嘱托那不过是借口罢了。

耶稣说你不要为明天忧虑,因为今天有今天的忧虑。而我们为明天的忧虑不过是掩藏对今天的忧虑罢了。忧虑今天,对当下不满才是我们的真正的目的,明天的事情不过是借口。

那怎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呢?显然你应该直面当下,勇敢地迈出第一步。

我害怕伤害的焦虑,源于我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,那就是以为所有人都在乎我,以为所有人都会在意我的表现,我的言辞,在乎我说话的方式,必然会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,议论纷纷。然而,事实真的如此吗?阿德勒针对一个像我这样想法的人,给出的方法是让他在自己的大学同学中,发放一个调查问卷,问他们是否会在意自己的表现。结果百分之九九的人给出了否定的回答,他们完全不记得他的发言,不记得他在课堂上的表现。因此,我们会发现,我们的观念源于两个不相干的事实。一个是事情本身的客观事实,另一个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的解读。往往,我们对事情的解读,都与客观事实没有太大关系,是我们夸大了或者自己脱离事实的想象。

正是因为如此,我们需要的是直面当下,不要在乎他人的想法,最终我们不是被别人牵着走,而是被我们自己以为的“别人”牵着走。而改变这一切,需要我们拿出勇气,从当下开始迈出改变的步伐,不要为自己寻找原因和理由。要改变,就从当下开始改变,就拿出勇气直面自己。

基督徒同样不要拿罪来为自己开脱,而是承担自己作为基督徒的责任,该做的时候,就做好了。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